Friday, October 09, 2009

所謂的傳統聖詩(So Called Traditional Hymns)

昨晚,意外地在台灣信義會劉國忠牧師整理的「信義宗教會的崇拜與禮儀」網站讀到一篇文章,讓我對一直以來教會裡唱的所謂「傳統聖詩」有了另一角度的認識。

崇拜音樂:傳統或現代? (原文作者:林慈信牧師)
底下是部分摘錄:

華人教會所謂的「傳統聖詩」不是如字面上所謂的「傳統」。在技術上,可稱之為「福音詩歌」。聖詩在窩特士(Issac Watts)與衛斯理時期達到了頂峰。

十九世紀的福音詩歌大師有芬尼克羅斯比(Fannie Crosby)和艾拉桑基(Ira Sankey)。他們的詩歌,重點在個人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上,包括救恩和成聖。他們的詩歌都是屬於靈修、團契交通、鼓勵和傳福音性質,而不是崇拜的聖詩,適合在佈道會時唱。但是,也有幾首福音詩歌是呼喚教會崇拜要注目仰望神,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聖詩「你真偉大」。這是從斯堪迪維亞傳來的,但許多福音詩歌則是美國所著的。一些福音詩歌的音調采自民歌,流行於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之前及戰爭期間。另一些是取材自描寫士兵離家參加南北戰爭的歌曲。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把福音詩歌帶到了中國,使這些詩歌變成了「標準」聖詩。今天,在教會中被廣泛使用。

我們必須瞭解這些詩歌只是一個特別時期(「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這類福音詩歌的歌詞多是指向基督徒而不是指向敬拜神的。例如「在花園中」這首詩歌是述說信徒自己與主耶穌交通的寶貴經驗,不是敬拜詩歌。我們必須分辨這類「愛主」(靈修)形式的詩歌和以神為中心的崇拜、讚美詩歌是有所不同的。

為何華人教會採用福音詩歌的形式並高舉為「傳統」音樂?部分原因是在1858年天津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之後中國才真正開始建立教會,有上千名基督教傳教士從歐洲和北美來到中國。1900年後,從美國到中國的傳教士比來自其他國家的還要多。到1926年,中國大概有八千名基督教傳教士,大多來自美國中南部的農村鄉鎮。他們有許多是在小城的基督教大學文學院受過四年的教育和選修幾門聖經課程(許多人未經神學院受訓)。

這些有傳福音負擔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內地的鄉下、城鎮傳福音。他們的資訊常常是十九世紀美國農村文化的包裝。包括許多福音詩歌被今天的中國信徒所喜愛。雖然詩歌無論曲調或歌詞並非出自中國人,但華人教會依然傳遞下去如「耶穌恩友」、「愛傳福音」、「古舊十架」和「事主蒙福」等聖詩。


哇,那難道這些老詩歌都不值得一唱了嗎?倒也不是,原作者林牧師在更前段的文字裡,提到馬丁路德時這麼說......

十六世紀發起了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寫「上主是堅固保障」(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等聖詩,呼召信徒起來與撒旦打屬靈的戰爭,靠著主,最終必然得勝。當時,有些聖詩的音調是採用酒客在坊間酒舍喝啤酒時唱的歌曲。但是,今天卻稱之為「古典聖詩」。由此可見,問題不在於一般人所喜愛的音樂是否能用來獻給神,作為最好的禮物來讚美主,乃是這些「流行聖曲」是否能引導人們朝向神?


林牧師在文末也說:

但願華人教會保持以神為中心的傳統敬拜。保留舊的好詩,特別是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聖詩,並加上新歌,把新舊詩歌適當地溶合在一起。對年長者來說,不要害怕新詩;對所有的信徒而言,要能分辨哪些是膚淺、哪些是美好的新詩。


最後的結論,和我對教會音樂崇拜的觀點不謀而合;我也不認為只應獨尊所謂傳統聖詩(更何況這些所謂的傳統,也只是某個時代的詩歌而已),而是在我們所處的當代,竭盡我們所能獻給神我們所拿得出最好的音樂,那就是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祂!

No comments: